第八章 流火 · 一

发布时间: 2019-12-03 16:03:03
A+ A- 关灯 听书

这是昭如第二次走进冯家的门。上次还是在冯四太太的丧礼上。她想,这么好的一个人,本来该是要做儿女亲家的。

头顶的法国梧桐,葱茏的枝叶伸出围墙,筛下星星点点的光。

云嫂长舒了一口气,说,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果真不假,树都生得比外头的排场些。

想到这里,昭如不禁心里有些唏嘘。一路上,看冯家的气派还是往年的,却又不同以往。往好里说,是收敛了许多。原本,总有股子敢为天下先的劲儿,现在却向大象无形上靠。只说“锡昶园”,月门打开了,里头借的是一年四时之景。水是没有了,如今只看得见一段干涸的河床。河岸上平整的操练场,是日本人留下的。大还是大的,大得荒疏,看不见一点心气儿在里头了。

imwpweb.com😡专业的主题和插件生产商

此一刻,对面正坐着仁桢的父亲冯四爷明焕。四爷的样子与昭如印象中的并无很多差别,甚至这几年又更颓唐了。已没有了襄城名票的神采,高大的身个儿因为佝偻,人似乎干瘦了些。虽然未忘客套,眼睛里却无甚内容,有些钝和浊。

倒是他旁边的一位太太,上了年纪,却目光如炬,炯炯地看着昭如。她呷了一口茶,慢慢道,今年的奇丹产得少,迟了整一个月。卢太太,你来得却是将将好。

昭如琢磨了一下,应说,我们男家,早该来拜望的。是我礼数不周到,还望恕罪。

那太太便现出亲切的形容,话头并未很柔软,说,哪里的话。只可惜我妹子去世得早,我这个当大姨的越俎代庖,为外甥女作上一回主。要说倒是我踰矩,卢太太不见怪才好。

昭如这才想起,难怪这太太看上去面善。原来是修县叶家的掌事太太慧月,确是闻名不如见面。看她周身穿戴朴素,却无一处不熨帖。华丽褪藏,得体有度。这其中的分寸,并非常人可有。眉宇间的不怒而威,令昭如想起了已故的长姐,昭德。她心里一颤。

这两下里谈了一回。因为昭如性子单纯,话都说得十分清楚明白。慧月也渐渐觉出,这是个有儿女心的人,不禁有些感动。往年与冯家结亲的人,谁不是冲着这一份门第。藏着掖着,谁又能逃过她左慧月的火眼金睛。如今冯家凋落几分,她便格外仔细警醒些,要弄清对方的来历和意图。唯独这个太太,说来说去,都是这对小儿女,两情相悦,甚而说起《浮生六记》里的沈复与陈芸。

慧月的心便也松了,玩笑道,那陈芸可是遇上了一个恶婆婆。

昭如顿一顿,脸有些发热,便说,叶太太,你若放心不下,将来我便叫文笙自立门户。我就这一个儿,只想让他过得好。这一丬家业,左右不过是他们的。

慧月一听,知道她是认真了,觉出其中的分外实在。又见这商人妇谈吐不俗,说起现下的形势,只道是山雨欲来。听昭如一句“君子可欺以其方”,一语中的,也暗自击节。细细论起渊源,方知是亚圣后人。如此,心又近了一层。叶家的教育,诗书骑射,造就了慧月身上的丈夫气。出嫁后,自无缘修齐治平,几十年忙于上下闺中琐事。心里的大,却是分毫未减。如今竟有另一个女子,可与自己坐而论道。虽是泛泛之说,纸上谈兵,见识上又有那么一份儿迂。但在她看来,于自己已近乎伯牙子期了。

后来说到仁桢上大学的事,才发觉彼此的谈话已经离了题,不禁又有些正襟危坐。慧月便道,其实对于所谓新式教育,我总有些不以为然。我不反对女子多读些书,懂些道理。男人知道的,我们也知道一些。对他们的事情,便是非不能也,是不为也。可如今读新书的女子,我多少听过些……书读得越多,连规矩人伦都不懂了。

昭如并不知道慧月心中的块垒。儿子叶若鹤,在她看来便是被这样的女子毁了前程。

昭如便道,其实仁桢多读几年,也是好的。我是满脑子的陈旧,倒乐得听听年轻人怎么说。只是我乐意她在上海读,和文笙也近些,多少有些照应。

慧月沉吟一下,说,亲家,您没打算今年为孩子们办事?

昭如愣愣,方道,我是求之不得,可眼下府上的事是多些……文笙也不在身边,得看看孩子们的意思。

慧月心底冷了,她看出了这老实人心里也有一盘账,口气于是变了,卢太太,冯家近来是叫人放不下心来。可一朝天子一朝臣,换了天子,宰相的闺女也没个人敢娶了?我就不信。冯家若真的倒了,还有我们叶家,再不济,还有我娘家左家。我话放这儿,我左慧月在,就没人能给仁桢吃上一点亏!

昭如咬咬唇,没有话了。

慧月说,既如此,便由孩子们去吧。她去杭州,心里是惦着读新书的姐姐。我做大姨的,便无谓做坏人了。

开学前一个月,仁桢收到文笙的信。字里行间,无一点怨。只说他已经请朋友在杭州为她赁了房子。若住不惯宿舍,便搬出来住,不要委屈自己。他有时间便来看她。

仁桢想一想,拿着信去找阿凤。阿凤说,这卢家少爷,没什么性情,却是很靠得住的人。女人图男人什么,不就是个靠得住?

仁桢眨眨眼,说,小顺可靠得住?

阿凤在糊鞋靠子,头也不抬,说,靠得住。他若靠不住,我就赏他一顿老鞋底。

仁桢便依窗端详她。这几年,阿凤胖了,也有些见老。平日身形举止间便带有一点喜气。在这家里久了,人倒比以往更利落些,不见了颟顸。

小顺忠厚,又有能为,加上人当壮年,在家仆里头,算是颇为得力的一个。旁人也都十分服气。三大爷有心将他带在身边,他却回了话,说当年进了冯家是四太太慧容的恩,就凭这份念想,也要留在四房。有他一番话,明焕鳏独,冯家上下也都敬了几分。这小夫妇两个,渐成了说得上话、使得上力气的人。四房这几年不太平,先是仁珏,后来又是仁桢三哥的事。虽然有慧月在外一力维护,撑持得毕竟有限,还是没少受些唾沫星子。底下人的眼力见儿是最活的,眼看着四房凋零,心生慢怠。小顺与阿凤,便要自己格外出众些,里外该为四房出头,竟一点儿都不含糊。慧月看在眼里,也说,世道变了,如今竟要看仆敬主了。

在这家里,仁桢唯独与阿凤亲近,现下又多了一层依赖,大小事都与她商量。

对于几年前的事情,两个人达成某种默契,彼此都不再提及。表面上水静风停,竟似未有发生过。她们的相处,也因此跳过了一些段落。仁桢清楚,自己的人生,因这些段落的缺失,实际衔接得有些勉强。然而成长中,她也渐明白,这些粗针大线的修补,再禁不起一些撕扯与磨蚀。不提及,不是忽略和忘却,是小心翼翼的维护。

仁桢往窗户后望一望,茫然道,没有人呢。

阿凤说,儿行千里母担忧。他是离开我一步,我心都跟着。他回来了,做娘的哪有听不见的道理。

没一会儿,果真见宝儿蹦跳着进了院子。开门见仁桢在,先规规矩矩地鞠一躬,唤,桢小姐。

这小子如今长得十分敦实,眉眼儿开阔,方额头,像极了当年的小顺。去年秋天已经上了小学。仁桢也感慨,想起当年他牙牙学语的样子,似在昨日。宝儿见了娘,便叫饿。阿凤用力纳了一针,将针尖在头发上轻轻搔了搔,说,锅里有面鱼儿,自己盛去。

宝儿就自己去锅灶上盛了满满一碗,挨着阿凤喝,吃得香,发出唏哩呼噜的声响。阿凤拿顶针在他脑袋上敲一记,跟你说什么来着,慢点吃,当心烫着。这家里何时缺过你的饭,像是饿死鬼投的胎。

阿凤问他,娘不见你温书,学堂里都学的啥?桢小姐教你的千字文,可有背给先生听?

宝儿没抬头,只说,娘,学堂里都不学这些了,背了也没有人听。

阿凤听了,便又凿他颗毛栗子,说,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,怎么会没有人听。

宝儿不理他,只坐得远些,又去灶上捡了个饽饽,顾着自己啃。

阿凤叹口气,说,裁缝丢了剪子,只剩个吃(尺)。吃了这么多,不长脑子,光长身个子。

说完举起手中的鞋靠子,用手指比划一下。您瞧瞧,半年前才上脚的鞋,眼看着穿不下了,又得做新的。

仁桢也笑,说,小小子能吃能睡,是爹娘的福气。我打小吃不下饭,把我娘愁的。那时候只爱吃一样,就是“永禄记”的点心。吃多了更是旁的都吃不下,拿点心当饭吃。

阿凤停下了手,定定看着她,说,桢小姐,以前有太太惯着。将来去了外头,凡事要自己拿好主意。

听到这话,仁桢沉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