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

1984

Writer: [英]乔治·奥威尔 状态: 热度: 211

最新章节: 附:书评 更新: 2019-12-04 01:38:58

Read Now 继续阅读 添加到书架

《一九八四》(Nineteen Eighty-Four)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·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。

在这部作品中,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,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,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,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,自由被彻底剥夺,思想受到严酷钳制,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,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。

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《美丽新世界》,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《我们》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。

最新更新

附:书评

附:书评

《1984》与世纪记忆

戴锦华/北京

在中国,而且在世界,二十世纪重要事件的亲历与目击者难于分享他们的记忆,那如果不是温馨、狂热的怀旧,就是不遗余力的唾弃与否认。想到自己的一次与他人记忆的冲撞,是关于一本书:《1984》,它不仅牵系着本世纪的若干重大事件,它本身亦是诸多重大事件之一。

在我的大学时代,读到了此前从未听说过的《1984》,读的是彼时彼地一个特殊版本——那是本经历了“文革”岁月的人会记得的、特殊的杂志:《编译参考》,大开本、大字号、素面子。一本特权层的杂志——对于“文革”,一个不无怨憎与伤痛的点,是在“闭关锁国”的年代,特权层从未与外部世界隔绝:江青始终追随着最新的好莱坞电影,林立果酷爱美国摇滚。1978或1979年《1984》分三期连载。不知是通过什么途径,它流布进了大学校园。作为一本确定无疑的“反动寓言”,它在大学生、也许是我置身的那个小世界里,引发了微型地震,那个年头,对知识、书籍的饥渴仍十二万分地被封闭和匮乏所放大。和大多数难于获得的新书一样,它在不同的宿舍间流传。每人两小时吗?不记得了,只记得曾被排到午夜两点,当然是无怨无悔地等到那个时刻;第二天嘛,只能旷课了。记得最初阅读时的战栗,那是一种毛骨悚然、撕心裂肺的恐怖认同:第一次,从外面,从一个寓言(预言?)中读到自己成长的年代,读到了曾无限熟悉的一切:旗海,巨幅画像,胸章,臂章,“欢乐幸福”的人群,无数的狂欢式的游行,禁欲的、狂热的少女;甚至匮乏的物质供应、劣质香烟以及吸劣质香烟的方式——小心地揉松、磕实、点燃,而后直立起吸,一如后来的某些吸毒者;甚至有在极度匮乏的年代,对一点点精美的物品、尤其是对文具的情欲般的渴求和珍爱。只是“他”的名字,是“老大哥”。在深深的震惊和慑服中,反复地默念着作者的名字:乔治。奥威尔。——他怎么会知道?他怎么能想象?充满敬畏地发现,成书的日期,是1949年。在断续的阅读和焦灼的等待中,读到了主人公的离轨,读到了他的秘密日记和秘密爱情。一份欣喜,一种自恋式的认同:将自己从1975-1977经历的心灵反叛和不轨初恋附着其上。窃以为此前的悲剧是因为人们没有机会获得“真理”——因真理被监禁,谎言遍布于世。

最新章节